当代作家邓涛:夜访豆叶坪
作者简介:邓涛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;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;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;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;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;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;南昌市诗歌学会执行会长;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;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。作品翻译为英、法、日、意等多国语言。
在全国报刊已发表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评论千余篇(首)。出版了《山河扣问》、《影月东太湖》、《邓涛诗歌》等十余部著作,曾荣获滕王阁文学奖(政府奖)、中国图书金牛奖(铜奖)、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奖项。
夜访豆叶坪(随笔)
邓 涛
在淡薄的人际间,朋友相约是美好且豪迈的事。
黄细嘉兄还是习惯称我“涛哥”,老朋友一个电话,就有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出行。想必“五叔”廖杰接到通知后,急急收拾画笔,用独特的廖式幽默向他的小狗“半斤”请假:“五叔和伯伯叔叔们出个短差,乖乖呆在家里,回来给你画像。”
一位是卫视的当家主持,一位是旅游界的学术权威,显然这样的旅行话比路长。细嘉兄常提及连福文先生,听多了也就将连兄当成朋友了,此刻正在庐山一个叫豆叶坪的地方翘望着进坪的山路,匡建二、陈政、孙家骅三位先生在庐山避暑,近水楼台,比我们略早与连兄拱手相见。
中国的名山中,我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庐山,而今夜它竟然如此陌生。
大好的匡庐原来深锁在这里,我们顺着曲折的山路,草叶覆盖又不时被风清扫出来的山路,象是一条甬道,抵达顿悟生命的一处边界,草木气息中的豆叶坪像是久远的极简寂廖的家园。庐山这片出世的耕读之地,或许是山下人接踵太多,近代以后变得入世很深,没想到竟保留了这样一块地,云是豆叶坪的理想,雾是豆叶坪的梦,风鼓动浩荡的草本,扇出许多生命的想象。
从眼前的汉阳峰披撒下来的绿宛如盛装的绒绸,只有凶猛的溪“哗”地扯开一道口子。云雾间潜过来的余晖是那么柔软,阳光不再是闪亮的吆喝,却被我们头顶的八棵上了年纪的杉树抖落出了一地光的碎片。侧面便是林森先生曾经的住处,谈不上别墅,一幢长条形的石房子罢了,林森虽贵为国民政府主席,一生却有着不慕名利、简约安贫的品格,石房子被连兄修整为心灵栖息的闲庐。江湖离我们很远,繁华置于千里之处,那是人间,这是天上,是我们曾经的那个庐山,我们向往的魏晋时代的匡庐。瞬间,豆叶坪摒除了庐山复杂的身份,它单纯地只剩下云雾茶的原产地,时有隐居的高人来此讨一杯茶润润心。脱俗是有标准的,在海拔、云雾、水土、采摘、制作、冲泡等指标下才能荡漾出一款好茶的滋味。茶懂得山,懂得心灵,等的是懂她的人。连兄平头,厚实,乍眼一看,倒像是深山里的樵夫。在挺拔的大杉树呵护下,诸子靠山就席,临水盘膝,悠然且淡定,对于世界,其实每天都是纪念日,每天都有生死,一年四季象沉重的车轮,生活的轨道被一磨再磨,铺向毫无想象的去处,时光沉静在这沟沟壑壑里,我们爬上山冈,每次回头都是悲喜交加的历史。黑塞说:“人的使命就是回归自我。”在这个环境里,甘愿陷入失忆的状态,被城市捆绑的心解放出来,所有社会赋予的身份以及转眼的荣枯象外套扔在一边,江山留给英雄竞折腰,此境交与文人多徘徊。恩仇、苦难、名誉甚至时间都被山隔得很远,我们站在了与自己灵魂最近的地方,可以劈柴、生火、煮茶,读读闲书《菜根谭》、《围炉夜话》、《小窗幽记》之类,也可以像此时,谈笑有鸿儒,人间再无慷慨悲歌,匡氏兄弟、周续之、刘遗民……,许多前世的朋友在此刻随着清风、流水复生,陶渊明、谢灵运的那些山水歌谣一遍遍在避静、轻慢的山坪里悄然滑入耳中,青山不老,人和青山的面容本真地呼应着,我们看山的样子就是山在看我们的样子,大自然总在不断耐心地教育人类。豆叶坪的云雾茶稀释了内心的繁华。只要一杯茶,我们的心静得尤同一片幽深的大林子。人生忽然清淡得似乎没有了故事,仿佛走进了另一种秩序,很古老,飘渺。
夜,巨大的影飘移过来。山习以为常,人习以为常,天光清冷地浸在夜里,象是浸着薄薄的纸。此夜,既有江南特有的婉约,亦有大山的雄阔。所有的言谈以时间为经,地理为纬,不因为夜而受到干扰,相反,夜让我们入境,感觉不到黑色的逼迫和负重,它是宽大的背景,保护着内心的隐私。一盏灯将我们的话照得透亮。汉阳峰在深蓝的夜里隆重而有力,山们如魁伟的群神,狙击了夏季的狂热,那些躁动的强霸皆已忘却了,一切凡尘的消息找不到可以飞越而来的翅膀。孤独在树木、飞禽的伴随下变得丰满、淋漓。廖杰的光头就是山谷里的满月,在民国式的灯下映得锃亮,一切的愿景会象渴望发芽的种子无声地埋在石屋边。
一群文化人在深山老林里雅会确为奇闻。围着一壶茶,慢条斯里地谈出了茶外的味道。生命中有几位不离不弃的朋友相约到老,又有何求?让时光慢吞吞地走,不知不觉已近子夜,匡建二、陈政、孙家骅三位先生起身辞行,他们跟随蜿蜒了千年的山路穿过药王谷返回牯岭,颇似一幅满工的山水图画里的点景人物,这一带的草药长年以来快慰地生长,这茶叶也是草药,今夜亦是一剂良药。
生命就是一部哲学,读到后面,才会有些明白。匡庐曾是一种人生范式,牵引过多少向往山林,寻求人生密码的脚步,舍得是生命的平衡,甘愿被岁月遗忘,艺术也因为进入自我,活着就是一次旅行,一双腿终将他乡当故乡。一曲古琴有呼云唤月之妙,情感的蕾敏感起来,灵魂渐渐漫溢,与自由的雾混为一体,我在想“诗与远方”的内涵,近在咫尺的豆叶坪其实就是心灵的一处远方,在豆叶坪这样的社会文本里,恢复了丢失很久的那些记忆。豆叶坪是庐山一方干净的野岭,很少有人来,而细嘉、廖杰与我却住了下来。若不是顾及奔跑的走兽,真不愿把大好的夜色挡在门外。
人非草木,其实草木倒是人类期盼的精神高度。遍品云雾少一闲,我望着同居一室的廖杰,说的当然是他的老师、诸子好友王东林先生。
2017年9月9日于北戴河
名誉顾问:杨 炼
总 编:木 子(相思枫叶丹)
主 编: 阿 静
编 委: 雪 儿 河汉女
总编微信:tiantian19890902
1、唯一投稿信箱: 241618280@qq.com 作品+简介+照片+微信号,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:“原创授权文学沙龙”(不同意原创授权,请勿投稿)。一周未刊发,可自行处理。谢绝抄袭、一稿多投、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,文责自负,与本平台无关。
2、“赞赏”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(含10元);超过10元,2/3为作者稿费,1/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,无赞赏则无稿费,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,第五天起,后续赞赏不再发放,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。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,视为自愿赞助平台。
3、编辑部有文稿编排、版面设计权利,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、不提供制作预览。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,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。
4、以上文图为邓涛原创授权刊发,版权为邓涛所有;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。